心理小知识
当前位置: 主页 > 资讯 > 心理小知识
从众效应【中育普德】
发布日期:2022-08-10 阅读次数:

       从众效应,这是社会心理学家阿西(S.ASCH)对从众问题研究的一个著名实验。实验中有7人被测试(其中只有第7人为真正的被测试者,其余6人为阿西安排的实验助手)。实验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。实验者每次给他们呈现一组卡片,共50组,每组两张,其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线,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,分别编号为1、2、3(其中编号为2的线同标准线一样长,编号为1的明显比标准线短,编号为3的明显比标准线长)。要求被测试者判断,比较那三条直线中哪条与标准线一样长,进行头两组判断时,大家都选择2号直线。第7人(真正的被测试者)很容易地做出了正确的判断。进行第三组比较时,实验助手们开始按安排故意做错误的判断,都异口同声地选第1号直线。第7人(真正的被测试者)越来越犹豫不决,因为他的每次判断都是在听了前6人的判断之后,才做出。他感到很困惑:是该相信自己的判断呢?还是跟随大家一起做错误的判断?

       阿西实验中的真正的被测试,在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%,这是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结果;但当跟随实验助手一起判断时,出错率占37%。可见,周围环境对人的主观意识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,从而使被试做了从众判断。从众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,可以帮助一个人很快地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,使人迅速地融入一个新的团体中,但从众容易使个人放弃自己的想法。


2-2.jpg



       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,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,“人多”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,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。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:曾参至孝至仁,他的母亲对儿子极为了解。有同名同姓的另一个曾参杀了人,有人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:“曾参杀人了。”其母不信。过了一会,又跑来一个人,说:“曾参杀人了。”其母将信将疑。又有第三个人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说:“曾参杀人了。”话音未落,曾母已经翻过墙头避开了。“三人成虎”,“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”,说的都是这个道理。



3-3.jpg



       压力是从众的另一个决定因素。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”,在一个团体内,谁作出与众不同的行为,往往会招致“背判”的嫌疑,会被其他成员孤立,甚至受到严厉惩罚,因而团体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。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: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,完成这些工作量后,就会明显的松弛下来。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,所以,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。这样,一个人干得太多,就等于冒犯了众人;但干得太少,又有“磨洋工”的嫌疑。因此,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,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,都有可能被嫌弃。为了免遭嫌弃,人们就会采取“随大流”的做法,而不会去“冒天下之大不韪”!